成年人的傲慢與偏見,在這部片子里表達得淋漓盡致
-文|抓馬小姐姐
*本文涉及部分劇透,但無主線劇情,可安心往下拉。記得去電影院支持正版哦。
我們感嘆過太多原生家庭的影響,《狗十三》中李玩被自己的爸爸完完整整的養成了一個“懂事的大人”;也聊過許多明星的另一半給她本人添加的特性。但很多時候,我們往往會忽略身邊的朋友,忘記友情也是親密關系之一。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博主「Guideuhome」聊起朋友:對一個人好,是在他自己都不對自己好的時候,你要站出來為他著想。
昨晚和朋友去看了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看完后在我腦子里冒出的第一個念頭便是如此: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自己,重塑自我的認知,但總有人在你追問“我是誰”的時候能給我們答案,托尼,是謝利的答案。
這是最讓我感動的,對友情的注解。
《綠皮書》的故事很簡單,唐·謝利,一名黑人鋼琴家,為了前往當時還歧視嚴重的美國南部巡演,聘請了一個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做司機,之后一路前往南方發生的故事。
托尼是“能用拳頭解決的事,絕不用嘴”的典型代表人物,他朋友遍天下,有著自己為人處事的一套法子,哪怕生活并不算好,卻也始終以“打嘴炮”的方式面對一切,不論好壞。
他和很多白人一樣,對于有色人種,始終帶有一些偏見,哪怕是他們喝過水的杯子,他都不想再用第二次。
唐·謝利和他截然不同,盡管是黑人,但他距離當時人們想象中的“黑人”相去甚遠,他溫和,有禮,無論在何處何地何時都保持優雅得體的姿態。
他和托尼的差距很大,一個擅長用拳頭說話,一個卻始終堅持想靠自己的音樂號召更多人,一文一武,觀念自然會對撞。
但他們二人其實從本質上來講是同類,因為他們都在努力和這個世界做對抗,只是方式不同罷了。
因為黑人的身份,不論作為一名鋼琴家有多受尊崇,唐·謝利都會遭到很多白人乃至黑人的冷眼。白人帶著有色眼鏡看他,黑人認為他們不是同類所以排擠他,但他卻心甘情愿為了消除他人的偏見深入歧視最嚴重的南邊。
托尼也不是自小就是混混的,他其實十分聰明,清楚怎樣能讓旁人尊重自己,愛妻子愛孩子。在面對旁人的戲謔態度時,他總是以更戲謔的態度來回應,滴水不漏卻又給自己和對方都留足了顏面。這是他生存的本領。
看起來南轅北轍的二人,其實恰恰是互補的,唐·謝利需要的,是這樣的本領。
托尼是喜歡自己的。這是他們最大的差別,托尼有一個完整的家庭,不論是好是壞,妻子和孩子給了他關于“自我的注解”。
這種對自我的認同使得他哪怕在俱樂部關門之后也沒有低沉,在旁人覺得他一定不行的時候他也從不覺得被侮辱,因為他都不在乎,并且他會給予反擊。他在乎的只是自己和家里的人有飯吃,日子好好過,妻子和孩子都愛他,就足夠。
但謝利不一樣,他幾乎未曾體會過親情給他帶來的溫情。從小就去了國外學習古典樂,唯一的兄弟很久和他沒有聯系,算下來他唯一的朋友乃至親人,是陪伴他許久的鋼琴。
他對自我的唯一認同,是在藝術上,但他一向熱愛乃至奉為信仰的古典樂,卻在回國后被否認。沒有人愿意相信一個黑人懂古典樂,甚至造詣頗豐。
他的信仰,在種族歧視面前,潰塌了。與其說這是一場巡演,不如說,這是謝利尋找自我的一段旅程。而托尼,其實是謝利找尋已久的“答案”。
兩人從旅程開始時,其實是處于僵局的。
是托尼發現了謝利的口是心非,明明很需要自己,卻始終嫌這嫌那,覺得他在開車時吃東西喝水太過粗俗,說話用詞不夠精致,在旁人面前難免被看輕。
托尼也覺得謝利太奇怪,除了一貫對于黑人的有色眼鏡外,他發現謝利比想象中更“龜毛”,始終高昂著頭,不論是否獨自一人呆著都絕不做任何粗俗的事,寧可憋一個小時回家上廁所也不愿在外將就。
△兩人的對手戲超可愛,典型的損友嘴炮模式。
但托尼發現了,謝利或許也是希望能夠融入他們的,他只能一個人坐在房間的陽臺上喝酒,遙遙地望著那些可以肆無忌憚玩耍的人,卻無法靠近,那些看起來吹毛求疵的要求,不過是他為了保護自己所做的一切。
對謝利產生好奇,是兩人友情的開始,他開始偷偷觀察起有關于謝利的一切,并且偷偷告訴自己的妻子,原來謝利和自己想象中粗俗的黑人全然不同,他彈琴的時候非常震撼,隨時都嚴格要求自己,但不論他再優秀,也只能始終自己一個人。
△托尼給妻子的信里偷偷夸贊了謝利,之后二人關系的緩和也和信有關,可以猜猜是什么。
托尼開始闖入謝利的世界了,在他作出這個行為的時候,其實已經打破了他內心對于謝利的偏見。
兩人之間的圍墻,被托尼逐漸砸碎,而謝利,也在盡可能的學著回應來自旁人的好意。這種關系的升溫,是建立在我們是朋友,但我們不必非要相同,也不必相互費力迎合的基礎上的。
托尼愛吃雞腿漢堡,于是強迫一向愛干凈的謝利和他一起在車上,用手啃雞腿,并且教他將骨頭扔出窗外。謝利默許了這一切,卻還是在他朝窗外扔出可樂瓶時讓托尼停車撿起來,因為他認為,這是對環境有害的。
而托尼,也很尊重謝利給予他的尊重,他沒有像曾經一樣抵抗,而是默默將車倒回,撿起了可樂瓶。
二人之間的故事還有太多,真正的朋友,是會越來越像的,尤其是在學習對方的優點上。
影片最后給了一個很妙的結局,是謝利真正發現自己是誰的那一瞬間,也是托尼給他的勇氣,讓他第一次主動去爭取,去反抗,捍衛自己的尊嚴和權利。
△謝利對托尼說“只要你提,我就可以”的時候,一度讓我忍不住眼淚。
這其實對于“我是誰”的回答,在影片中,謝利曾經一度崩潰,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誰,不論是出色的鋼琴家,還是普通的黑人,他都活在別人的歧視中,沒有人真正了解他。
托尼是第一個完全不顧他的身份,不顧他的膚色,不顧他的地位,將他當做一位“普通人”的人。
普通兩個字,對唐·謝利來講,本身就是一種奢侈。
是托尼告訴他,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吃飯的時候當作最后一頓好好來吃,愛人的時候用盡全力,這就夠了。
只要你足夠喜歡自己,一切都會迎刃而解。
對了,《綠皮書》已經在3月1日,也就是昨天上映啦。周末剛好可以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看看,說不定你會在當中看到自己的模樣。
友情往往是在親密關系中最容易被忽視,卻又最潤物細無聲的感情。很多人檢驗友情的第一關便是三觀,但這部電影恰恰給了我們一個新思路,兩個看起來風牛馬不相及的人,到最后卻成為了最知心的朋友。
人和人的感情,都一樣不講道理。
去電影院看看吧,你不會失望的!!!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