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大課一泓泉,潤心培德尺牘間
清明時節,人們祭奠先人、寄托哀思,更加深切緬懷那些為民族獨立解放、國家繁榮富強作出奉獻和犧牲的英雄先烈們。圍繞領導人關于“全黨全社會要崇尚英雄、學習英雄、關愛英雄”的指示精神,央視網《青春大課》思政課欄目值此清明節點,推出了2023年第一課,致哀思于英雄,弘正氣于長空。
(《青春大課》海報)
欄目一經播出,便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熱烈討論,#英雄之光#話題閱讀量突破3.8億,其中于敏、杜鳳瑞、孫生祿等英烈們的故事片段被多次轉載,全國各地的網友們也在清明節用一句句誠摯語言追思緬懷。
天地英雄氣·穿越時空的對話
英雄是一個民族最閃亮的坐標,故事則是表達情感和傳遞價值最有效的方法。《青春大課》思政課欄目首播推出三期內容,分別是《一腔熱血守萬里長空》、《這個名字,為什么絕密28年?》和《“她”,活出了最美的模樣》。每期欄目都會邀請一位與主題相關的嘉賓作為主講人,如英烈家屬、軍事專家、國防大學教授等,由他們為觀眾講述不為人知的英雄故事和動人細節。
在《一腔熱血守萬里長空》該篇中,軍事專家王明志用空軍英烈孫生祿和杜鳳瑞的故事,帶領大家回顧了中國空軍成立之初的艱難歲月。孫生祿在抗美援朝作戰中憑借大無畏的精神以一敵多,擊落多架敵機;杜鳳瑞新婚24天便提交請戰書,申請為守護祖國而戰斗,擊落了飛行時長遠超于他的敵方飛行員。物資的貧乏和外敵的威脅,不但未能磨滅先輩們的斗志,反而淬煉了他們的意志。
《這個名字,為什么絕密28年?》則講述了兩彈一星元勛于敏的故事。在那個動蕩年代出生的于敏,從小便深刻了解到“落后只能挨打”的道理,立志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北大研究生畢業后,于敏在錢三強的組織下,悄悄地開始了氫彈技術的理論探索工作。從1960年到1988年,于敏的名字和身份都受到了國家的嚴格保密,他隱姓埋名28年,為祖國的核武器研究投入畢生精力,真正實現了“愿將一生獻宏謀”。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發展史中,當然少不了女性英雄的身影。中國共產黨唯一女創始人、杰出革命家、中國婦女運動的先驅和領袖向警予自小就向往成為獨立的新女性,做自主的新國民。1928年,在主持黨內工作時,她不幸被國民黨逮捕,犧牲時年僅33歲。河南省第一個女公安局長任長霞,從警21年,從嚴治警,嚴明警紀。面對“女人干不出什么大事”的質疑,她用出色的辦案能力交出了優異成績單;面對受害人,她則以溫柔言語撫慰人心,還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貧困兒童。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這些女性是戰士,也是姐妹;是母親,也是女兒,她們用堅韌為革命事業添磚加瓦,用細膩浸潤著每一位同行者的心靈。
在中華民族歷史上,無數英雄涌現,他們把個人的命運和夢想凝聚于共同的民族復興事業中。通過《青春大課》的講述,英雄們跨越時空與青少年相見,這些英雄事跡也成為思政課教學的鮮活素材,是青少年立德立志的榜樣。
青年的視角·讓講述更親近
“大思政課”是為了讓年輕人看到中國的燦爛歷史和民族進取精神。如何將一堂嚴肅的思政課講得吸引人,讓年輕人真正理解英雄故事,形成正向感悟,是此次《青春大課》的升級重點。
為了拉近思政課欄目與青少年的距離,今年,《青春大課》創新加入了青年視角,除主講人以外,每期還會邀請一位與主題相關的青年嘉賓參與講述。前三期,欄目分別邀請了空軍現役飛行員王凱、《功勛》于敏篇的編劇王小槍、反恐女特警田一帆,他們在身份上與思政課的主角存在強關聯,成為了觀眾理解英雄主角的具象投射。
在講述“于敏”故事的《這個名字,為什么絕密28年?》篇章中,欄目就邀請了曾在電視劇《功勛》中飾演“于敏”一角的演員雷佳音,以VCR的形式為現場學生們講述自己扮演于敏時的所感所想,帶領大家從不同視角感受這位科學家的艱辛和偉大。現場學生們對于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的心路歷程也十分好奇,積極提問:“遇到困難怎么辦?如何正確激勵自己?”對此,作為青年代表出席欄目的《功勛》編劇王小槍,也結合自身經歷和同學們分享了他在劇本創作過程中的心得體會——面對科研中成百上千的失敗,于敏也會焦慮,也會有情緒的波動,然而更多的是從頭再來的勇氣和永不放棄的堅持。
(著名演員雷佳音)
主講人的講述充滿了深厚的知識背景和研究支撐,展現著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厚重。而從青年嘉賓視角所表現出來的自尊自強的精神風貌和發人深省的自我感悟,也代表著同青年一樣的年輕觀眾們的心聲,增強了欄目的時代感。一方面,拉近年輕人與嚴肅思政課的距離,幫助他們建立理解橋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兩種不同視角的經歷分享,激發更多人的共鳴,將傳統的思政課變得更加生動可解。主講人負責“有深度”,青年視角負責“有溫度”,兩者的完美結合共同形成了一堂生動深刻的“青春大課”。
合力的創新·做“離得近”“聽得懂”“學得會”的思政課
為了讓青少年喜歡聽、聽得懂思政課,今年《青春大課》完成了多維度的合力創新。一方面,為了讓觀眾能夠產生代入感、沉浸感,欄目創新性地打造出“英雄之光”系列跨越時空的對話感,讓青年嘉賓與英烈出現在同一個“場”,通過與故事主角強關聯的嘉賓引導講述,讓觀眾更好地讀懂英烈的故事,從而對英烈的事跡感同身受,內心產生真正的震動。
另一方面,雖然是“大思政課”,欄目并沒有一味枯燥地講故事,畫英雄,而是將英烈人物還原為一個個“具體的人”。如因為怕熱而跑到山上看書的于敏、為掙學費去紡織廠打工的向警予……通過挖掘“大英雄”生活中的“小故事”,《青春大課》利用接地氣、有共鳴的表達,以生動故事呈現人性光輝,塑造出更加生動、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們從不同截面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發展。
此外,《青春大課》還打破了傳統課堂的限制,帶領學生們走出書本,走進故事“現場”,極大增強了思政課的互動性和體驗感。在空軍基地,孩子們親手觸摸到殲十六機身的金屬質感,進入模擬機座艙,感受戰斗機翱翔在祖國上空的自由和雄健,體驗戰斗英雄孫生祿當年與敵機“空中拼刺刀”的緊張;在訓練場,田一帆帶著青少年體會翻輪胎、格斗等特警訓練日常,學習實用的“防身術”……這堂趣味生動的思政課,通過互動問答和現場實踐,在增強沉浸感、交流感和年輕態的同時,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
(學生第一視角體驗飛行員飛行)
全新升級的《青春大課》為年輕人帶來了一場離得近、聽得懂、學得會的思政課堂。未來,欄目也將在特殊節日和紀念日,結合時下熱點及青少年感興趣的不同主題,推出多個系列思政課,如《賡續中華文脈》系列,中國航天主題欄目《中國空間站等你來出差》系列等等,為學生們帶來更多奮斗在不同行業領域的人物故事。對于尚未形成完整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青年學生而言,這些有針對性、親近性的課堂設置,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要義。而這些英雄人物腳踏實地、以跬步至千里的實干精神也將更好激發廣大青少年立志民族復興的信心和決心,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源源不竭的思想動力。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