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得起古風美學天花板的《風起洛陽》,只配7分?
最近,眼球被寵得很刁。原因不難猜,在貓眼熱度榜連續8天奪冠的《風起洛陽》,宴請我們食用了一場天花板級的視覺饕餮盛宴。
《風起洛陽》的綜合實力上乘,無論是其自帶的“馬伯庸原著光環”、緊湊反轉不斷的劇情、豐滿有力的神都人物群像刻畫、突破套路令人驚喜十足的打戲,皆可圈可點,值得走心品評。
當然最直觀且有說服力的,還要說該劇引領的神都美學品鑒風潮。
在各大社交平臺,《風起洛陽》掀起了一場場涉獵神都城市、建筑、服飾、美食、禮儀等方方面面的古風美學考究熱潮。
無論在豆瓣、微博、朋友圈,我們總能看到相關評論——“好想跟
毫不夸張地說,《風起洛陽》的美學價值在于它締造了“活著”的古風美學經典,每一個場景、每一幀畫面、每一處服化道,遍布人間煙火氣,蘊藏了幕后創作團隊的匠心,“洛陽古風美學”的精良細節鑄就了該劇的實力出圈。
4萬平方米置景、100多個場景復原
氛圍感拉滿不是偶然
“大制作啊!布景也太好了吧!”
“質感和鏡頭很絕,最讓我驚喜的大概就是布景。”
在豆瓣上,很多用心看劇的網友說出了心聲。的確,《風起洛陽》的置景、布景很絕,無論是對洛陽城街市、地標建筑、酒樓、食肆等市井的完美復刻,還是對皇宮、主人公府邸、聚會場景軟硬裝潢的極致創新,零吐槽率的好評,已經佐證了劇組的美學駕馭實力。
更重要的是,《風起洛陽》的置景給人以十足的沉浸感。據悉,為了細膩復刻還原洛陽古都“109坊”的城建布局以及洛水流域形態,劇組參照、考究了真實的洛陽輿圖,以GPS地圖式掃描還原洛陽城盛景,將洛陽地處三川河谷之處、城市水域密織的獨特地理環境交代清楚,由此帶出的人文風貌、建筑形態便合情合理。
拍攝期間,該劇置景共4萬多平方米,復原場景100多個,數字背后是《風起洛陽》團隊追求極致的創作匠心。
造城,也是在造夢。
在劇中多次出現的南市、不良景、聯昉、百里府、內衛府等重要場景的創作,全部由幕后團隊從“畫手稿”到實景搭建、完善,一步步憑空創造而來。而一些視覺沖擊力極強的建筑群如《風起洛陽》對太初宮、仙居殿、天堂、明堂、定鼎門、含嘉倉、應天門、天津橋、天樞、端門等城市地標盡顯洛陽古都的氣勢恢宏、磅礴。
跟隨百里弘毅“辭職”情節而呈現的天堂近景,雖然還在建造中,但已現雄偉恢弘的氣質,仰望視角給人以十足氣場壓迫感。
“震撼”、“驚呆”、“高級”、“質感”等觀眾給予的好評背后,實際蘊含了創作者對美術視覺設計的巧思。例如宮城內的建筑保留通體朱紅,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宮殿建筑群加上宮燈、銅鏡等內飾點綴,整體帶來了極具歷史感的空間想象。
而“南市”等市井場景則采?全素的設計,配以五顏六色的彩繪裝飾,將市井百姓與皇家進行了鮮明區分。
最關鍵的是,《風起洛陽》的置景盡管有足夠傲嬌的資本,但并非為炫技,而是全部服務于情節的推動。例如全劇開篇,以追擊告密者父女視角而展開的神都宏大街景全覽便格外獵奇,推動劇情、拉升懸念的同時,給觀眾以“穿越”的親歷感。
實際上,為了搭建南市,劇組花費了90天,搭建14000平方米,商賈往來,商鋪林立,無不彰顯了南市包羅萬象,以及商業的鼎盛、商人競爭之激烈。單從
與南市形成鮮明對比的無疑正是不良井。不良井被網友稱為“貧民窟版”南市。劇組花費65天搭建而成,色調壓抑,與生活在其中不良人的地位身份形成呼應,而大量的紅色燈籠運用,形成視覺反差的同時,似乎更暗合了
當然,隨著劇情的推進,我們發現不良井的美學打開方式也極為多元。從最初
驚艷的置景美學既視感在《風起洛陽》中比比皆是。情報匯集機關聯昉中,遍布拱橋、燭燈、水晶佛頭、蓮花等神秘而科技感十足的元素,一步一景的運鏡方式,讓聯昉的神秘氣質拉滿。
還有百里府獨特的大堂設計與內閣設計,均凸顯百里家不俗的工匠水準與審美水平,非常符合百里二郎身在百工之家對衣食住行低調卻要奢華的品味。
而相對應的巽山公府,則是另一番金碧輝煌的景象,身為河東望族,柳家在巽山公
與二者置景裝潢上形成強烈反差的就是內衛府,內衛府是
服裝配飾各
5000套、
道具1.5萬組
洛陽古風美學出圈的秘密都在這
《風起洛陽》帶動 “洛陽古風美學”迅速出圈,更成功孵化出一群“考究黨”。他們除了熱衷于深挖劇中的置景、建筑美學價值,更有人針對服飾美學、妝容美學、禮儀美學、道具美學展開深入研究,為該劇貢獻了一大波“自來水”科普熱度。
的確,《風起洛陽》的服化道創作細節就足夠寫成一部故事。全劇服裝定制5000多套、造型飾品5000多套,道具更超過1.5萬組。龐大而繁雜的服飾種類,精致細膩的造型搭配,很好地輔助了角色身份的彰顯,尤其是神都小分隊的服化造型,極具辨識度。
《風起洛陽》中的服飾款式、色彩、配飾往往能體現角色的個性特點、成長背景、心理狀態。高秉燭出生在不良井,很長一段時間都為七個兄弟的復仇而活,因此在出場前期,高秉燭大多穿著粗布麻衣,頂著凌亂的臟辮,裝扮以實用、利落為主。
為展現小人物的滄桑感,劇組為高秉燭選取了經過水洗、做舊、再染色的服裝材質。
在最新劇情中,高秉燭為了救武思月和七娘,與王登成在廢墟對峙,我們會發現同來自不良井的二人裝扮、發飾極為相似,這一點從側面體現了原生環境、階層差異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
而隨著劇情的繼續推進,高秉燭身份有了變化,他的服飾也開始變為圓領袍與幞頭。
圓領袍+幞頭恰恰是唐朝男子的日常服飾,不難看出《風起洛陽》中男子的服飾對此進行了合理借鑒。作為劇中“行走的衣架”,百里弘毅的多款造型都對如此穿搭進行了完美呈現。
不僅如此,百里弘毅翻領、窄袖的打扮是當時貴族公子哥的時髦穿法,契合彼時與西域交流頻繁,融合胡人文化的時代背景。
很多眼尖的網友更考究起了百里弘毅服飾上的聯珠紋和蹀躞帶,獨具時代美感的服化創作細節讓該劇無論在國內還是“出海”都極具文化自信。也難怪《風起洛陽》的海外平臺打分會高達8.5。
除了男裝外,劇中對女裝的呈現也彰顯了的時代風貌及女性地位的卓絕。
武思月的服裝造型中,男裝扮相占重比,圓領袍、高盤發髻插簪子,干練利落的性格以及想要像男子一般建功立業,為圣人分憂,為百姓謀福祉的巾幗形象一下子立了起來。
這與唐代各民族文化融合,中原女性熱衷騎馬射箭、全副武裝的時代背景不謀而合。
當然,
云朵髻、墮馬髻、花鈿妝、披帛、團扇等造型更呈現了盛世之下的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細節,讓洛陽古城內的人文風貌與人物情感真正實現“落地”,充分還原了洛陽城的煙火氣息。
不僅如此,《風起洛陽》更對經濟、文化繁榮下的洛陽進行了合理的科技感想象。重點體現在眾多場景中道具的出塵創新,例如聯昉的蓮桌機關精巧無比,增添了奇門遁甲的東方韻味。
還有聯昉中的水晶佛頭道具,用了帶有編號的2400根鋼絲垂墜而成,能夠旋轉,制作時間長達兩個月,足見創作團隊的匠心。
此外,更有網友從劇中的道具、臺詞抽絲剝繭,挖掘出了很多歷史冷知識。例如中間低兩邊高的弧面“月牙凳”為唐朝貴人鐘愛的坐具、被百里父子多次提到的斗拱技術是古代中國建筑行業非常發達的技術、百里弘毅坐在書案后擺弄九連環說明當時的人們正在從席地而坐變為垂足而坐……而這些文化內涵都在劇中被高能的道具組實現了還原。
《風起洛陽》每一幀、每一個細節、每一個畫面共同組成了“古風美學圖鑒”。《風起洛陽》引領的洛陽古風美學能迅速出圈也是必然。
引領年輕人探究河洛文化
再現5000年華夏文明之美
如果說《風起洛陽》的置景、服化道是基于藝術創作而凝練出的距離感之美,那么劇中的飲食文化、社交禮儀則因為根植于普通人的生活場景,即使有時間差,也毫無品鑒壓力。浸入式的美學通感體驗,極大激發了年輕觀眾的興趣,掀起一番探究河洛文化的熱潮。
尤其是劇中的羊湯、胡辣湯、馎饦、瓊鍋糖……不斷刺激我們的味蕾。還有永川郡主生日宴上高格調的水席,數十道精美餐食一齊轟炸,搭配水車提供動力的巧思,瞬間勾起人們最原始的口腹之欲。
就算是被百里弘毅拿來當借口拖住巽山公的棗酥,都有網友直言“想立刻吃到口”,不難猜測幕后創作者中也有深諳飲食之美的饕客。
而洛陽古風美學的集大成名場面,還要說百里二郎與七娘柳然的大婚,布景、服裝、道具、禮儀,一絲一毫都未錯過對“洛陽古風美學”的細膩解讀。在暮色中舉辦婚禮,奢華而隆重,撒谷豆、望鏡展拜、牽繩、引入青廬一系列流程鮮活還原古代婚禮細節。
其間新人著藍色燙金配紅色前襟的刺繡喜服、頭戴金冠而非大紅喜服;行禮時男跪女不跪、新娘手持刺繡圓扇遮臉而非頭頂蓋頭;新郎家張貼單喜字而非雙囍……劇中的許多細節都得到了歷史圈業內人士的肯定。
伴隨著《風起洛陽》以黑馬之姿出現在大眾視野中,該劇引發了大眾對河洛文化的探究興趣,更激發了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之情。
不少觀眾開啟期盼“破壁之旅”,從劇中走到現實,對洛陽這座城市的旅游、文化、美食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可以說,無論是對文化傳承的積極傳播,抑或城市旅游的經濟帶動,《風起洛陽》及其背后的華夏古城宇宙構筑“野心”,都值得行業聚焦。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