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道》熱播,引發當下觀眾對女性命運的積極思考
《娘道》以民國初年為時代背景,通過主人公
一位內地女作家說,《娘道》的故事講述的是20世紀初的中國封建社會,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就是如《娘道》一般。女作家就《娘道》評價不好但收視良好說,這是因為兩代人的價值觀不同。對于年輕人來說,《娘道》中所演與他們新時代所受教育不同,而對于老一輩的人來說,他們完全能夠理解《娘道》,因為他們從那個時代過來的,年輕人卻對過去的生活不了解,因此會出現這種情況。導演郭靖宇本人也直言,這個傳統的故事服務的是“不會買網絡會員、只守著自家電視、收入也不是很高的傳統觀眾”。這恰恰證明了以年齡段作為劃分標準的網絡、電視產品規劃理念的可行性。只是,刻意投合一類審美情緒的文藝創作,是收視成功的唯一保證嗎?
《娘道》引發的巨大代際審美差異,實則蘊含著當下觀眾對女性命運更積極更廣闊的思考。從目前的高收視看,電視劇投合特定人群心理的細分制作理念,是明智的市場選擇。然而,要形成真正留得下來、傳得開去的經典,還需多一點基于真實人性的提煉以及符合時代語境的思辨性考量,少一點情緒上的刻意投合。一方面是坐在客廳電視機熒屏前但“在網絡中沉默的大多數”撐起的高收視,另一方面是網生代青年 “抵抗性觀看”導致的口碑塌方,對此,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周星從不同人群的影視欣賞習慣角度給出了分析。“上了歲數的人在欣賞習慣上更具個體性,觀劇更多從個人經驗與認知體驗出發,不會太受外部輿論影響;青年網生一代則更注重群體性與呼應感,不喜歡就表態再彼此感染是常態。”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