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豐收《獨龍族的春天》開機 張一鳴導演解碼獨龍族如何敲開幸福門
9月1日,反映少數民族脫貧攻堅的電影《獨龍族的春天》,在云南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舉行特別的開機儀式。貢山縣獨龍江鄉政府宣傳委員劉會東,導演張一鳴,領銜主演張一鳴、葛玟希,主演李夢男、劉憶單、任明生、王洪光、劉軒寧、張明財、周恒遠、宋子豪等出席,正式啟動《獨龍族的春天》。電影預計于明年獨龍族“卡雀哇節”前夕全國院線上映。
豐收節前開機,唱響大地頌歌
《獨龍族的春天》創作視角投射到被扶貧的對象身上,重點表現扶貧重在扶志,通過現代農村、農民思想的轉變,來展現“精準扶貧”大主題。
影片通過男主角孔敢的視角,講述了獨龍族人的奮斗。出生傳統的氏族家庭的孔敢、曾走出橫斷山脈,只為尋找更多的希望。多年后他返回故土,在脫貧攻堅中啃下了最“艱難的硬骨頭”,發展地方經濟,建成生態宜居和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實現了從貧窮落后到全面小康的歷史跨越。年邁的孔敢站在天安門城樓下,揮舞著五星紅旗,用獨龍語“唱支山歌給黨聽”。
張一鳴導演表示,電影以獨龍族的鮮活樣板的脫貧實踐,生動詮釋了我們黨執政為民、造福人民的價值追求。獨龍族脫貧攻堅,在人類戰勝絕對貧困的征途上樹起了一面光輝旗幟,成為向全世界講述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生動注腳,閃爍著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的時代光芒。
詩意光影述中國“脫貧奇跡”,美麗鄉村的“美麗經濟”
影片《獨龍族的春天》正是取材于獨龍族的真實故事,以國家實施“精準扶貧”戰略為故事背景,用詩意的電影語言描述當下鄉村居民的內心世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古樸鄉村建筑,蒼茫的群山,望不到邊的綠色,原汁原味的獨龍寨;雞鳴聲、鳥叫聲、孩童的癡笑聲錯落其間,時而山歌悠揚,時而葉笛悠揚。都盡收在電影鏡頭之下,《獨龍族的春天》用詩意光影述中國“脫貧奇跡”。
張一鳴導演表示:“走進云南怒江州貢山縣獨龍江鄉,放眼望去,綠樹成蔭、瓜果飄香,隨處可見文明鄉村、富裕鄉村、幸福鄉村的迷人景象。” 張導透露,為了拍好影片,攝制組主創人員不僅提前一個月到當地體驗生活、選景。整個劇組更是走訪了很多村寨,進行“沉浸式”的體驗。
從“豐收節”到“卡雀哇節”,唱支山歌給黨聽
張一鳴導演表示,電影選擇在我國第四個農民豐收前開機,正是意喻《獨龍族的春天》展現的是精準扶貧的豐碩果實。預計“卡雀哇節”公映,因為它是獨龍族的春節,迎接春天的節日,象征著“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獨龍族的春天》不僅具有推陳出新的現實主義主題,同時還兼具較高的藝術品質,張導演希望它是一部能感動時代、留給歷史的佳片。是一部電影版的“山歌”,借著這部電影唱支山歌給黨聽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