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點燃青春,熱評如潮
6月14日起,北京衛視及相關融媒體平臺同步推出了一部大型文獻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連續五天,重磅連播。其題材聚焦之精準、文化引領與思想激發之上乘、青年人反應之熱烈,恰似青春燃燒之勢——熾烈、真誠。
節目一經播出,就引發了觀眾的熱烈反響。其中不乏許多年輕觀眾的呼聲,除了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催更,實時互動,也表達了屬于他們的態度:“好像上了一堂思政課,不過一點不枯燥,還很過癮!”,“看到了歷史人物更完整的一面,學到了課堂上沒教過的東西!”,“看著這些珍貴的歷史資料,他們那時那么年輕,真帥啊”……。截止到2021年6月18日,節目在微博平臺主話題閱讀量超2.8億,第一集《打破這間鐵屋子》播出后,魯迅設計的北大校徽內容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同城榜第1,相關話題詞#覺醒年代主演為播火打call#也登上娛樂榜。第二集《必是赤旗的世界》播出后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達550.1萬,掀起互動高潮;第四集《開天辟地大事變》播出后,節目相關話題閱讀量1.5億,話題詞#百年前的思政老師如何保證上課抬頭率#登上微博熱搜第37位、微博熱搜要聞榜和微博熱搜趨勢;除此之外,節目在新媒體視頻端持續發酵,短短四天,視頻播放量超千萬,觀看指數達1949.95萬,并獲得光明日報、北京日報、新京報、北京頭條和學習強國媒體的強力推送。
紀錄片播出,生動的對話形成了,就在百年前的馬克思主義追隨者和新時代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間;深邃的思想交流產生了,就在百年前的《新青年》與新時代青年之間。誰也不能低估年輕觀眾的思想高度和鑒賞水平,他們對歷史風云、偉人風骨的熱情一直在,對生活哲思、信仰追尋的熱情也一直在,而要表現出來,或許就少了點燃激情的星星之火。就像這部紀錄片開篇魯迅先生的話:“愿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 振聾發聵的同時,“播火者”在歷史長河中更加熠熠生輝!
自古以來,人們常將推動思想進步,促進社會發展的先驅們,喻為“盜火者”或“播火者”。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聚焦的正是這些“播火者”,以思想、文化視角講述黨史。而承托這些視角得以多維、縱深呈現的,是一支有豐富紀錄片創作經驗的《檔案》主創隊伍,是一群來自相關學院、走上屏幕、用心講述的年輕人,是一批國家頂尖理論大家的理論支持與現場解惑,是浩如煙海的大量書籍檔案……
該紀錄片由北京市委宣傳部指導、北京廣播電視臺策劃、推出,共5集,每集45分鐘。
重大題材,破題視角獨特
“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創作,開辟了新路”
建黨百年諸多重大題材節目中,選取以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為主題來破題、呈現的,鳳毛麟角。專家們對這部紀錄片的獨特選題,給予了高度評價,因為這部片子講述黨史的創作思路,是對當下知識強國、文化強國思想的貫徹,為主旋律題材的紀錄片創作,開辟了新路。
對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用文化知識與專業技能奔向強國夢的普通觀眾而言,能很容易在片子中找到同齡人逐夢的共鳴。一百年前,正是有這樣一群人,懷揣夢想,在風雨中上下求索,思想錘煉、文化淬火,喚醒同胞,引來同行,才有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中國人民的富足安康。他們是“播火者”,勇敢先行、照亮暗夜如燈塔,《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正是對他們忠誠的記錄、追思、謳歌與禮贊。
這部紀錄片從策劃、創作到拍攝、后期制作、播出,花了9個月的時間。紀錄片制片人黃煒說:“馬克思主義早期傳播史,包括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這段歷史,長久以來被深入研究、廣泛宣傳,很多史實早已廣為人知,這就要求我們在創作中必須有嶄新的理解、獨到的角度、深度的挖掘、特別的呈現,尤其要和當下做緊密的勾連,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做出一部真正屬于2021年的紀錄片精品。”
事實證明,創作團隊做到了。這部紀錄片里有令人心動的思想線索的追尋,有青春因理想而燃燒的證據,有先行者暗夜尋路的篤定,讓貌似抽象的思想脈絡與文化自信,在紀錄片特有的逼真、翔實的試聽語言中,栩栩而真。5集看完,你會發現,在那個群星閃耀的激蕩年代,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那些思想發展脈絡的呈現,那些文化萌芽與成長的態勢,有了真實的對應與呼喚……
青春講述,傳承呈現精準
“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
北京衛視品牌欄目《檔案》的呈現模式,已屬經典——通過講述、實景拍攝、專家采訪、靜物、歷史影像素材等手段的結合,形成完整的紀錄作品。然而,此次的講述形式,又有大膽創新并形成了該紀錄片的重要亮點之一——“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
據制片人黃煒介紹,“以青春致敬青春,用真心感悟初心”是用年輕人的視角和語言說歷史。區別于藝人或專業主持人,紀錄片創造性地與十余家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合作,大膽邀請青年師生作為講述人。這三十多位年輕的講述人,都是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10余所頂尖學府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多數是碩士、博士。他們的講述生動可信、靈動盎然,青春震撼力撲面,使傳統重大題材紀錄片“板起面孔說教”的窠臼,瞬間泯然。
紀錄片總導演郝霖說:“這些青年講述人不僅有著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很多還在各自專門領域有所深耕。他們把歷史和自己的研究或經歷緊密勾連,表達自己的理解,抒發自己的感悟、讓歷史變得更有溫度、態度。這個過程也是打通時空,讓歷史和當下、和未來相連接的過程。由此,新時代年輕人向革命先輩致敬,年輕人尤其是年輕的共產黨人不忘‘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精準呈現。”
專家護航,史料珍貴罕見
“論述必有依據”“引用必有原文”
這部大型文獻紀錄片的創作過程,秉承嚴謹的科學精神,拒絕杜撰、拒絕調侃。為做到“論述必有依據”、“引用必有原文”,導演們在撰稿期間查閱了大量書籍檔案,和各個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做了10多次的策劃會。
近200份文獻、檔案的呈現,出自中央檔案館、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北京市檔案館及各大地方檔案館、紀念地等,不僅數量大、價值高,而且深度挖掘,有很多還是第一次看到!比如,李大釗被捕的照片,特務調查陳獨秀的檔案,毛澤東的黨證、毛澤東在長辛店的照片、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記錄,存留近百年的《國立北京大學二十周年》紀念冊……史料珍貴、罕見、翔實。另外,本片擁有頂級的專家護航隊伍,歐陽淞、張海鵬、龍平平等頂尖理論大家,提供了理論支持。他們的出鏡,更讓本片的理論扎實性與權威性陡增,為以紀實為審美底色的影視形式,增加了堅實感。
視聽語言,人物描摹凝練
“點種!”“革命的種,共產主義的種。”
該片是成熟創作團隊潛心打造的作品,整體制作既有影視的細膩紋理,又具備紀錄片的高級質感,靈動豐富中彰顯創作團隊的工匠精神。在成熟且不可撼動的價值觀的引導下,有知識,有分享,更通過一個一個人物章節,讓觀眾一并接收到了強烈的態度和表達情緒。因為紀錄片中涉及的人物,無不感情豐沛動人,情緒真實有證。陳獨秀、李大釗曾經的苦悶,李大釗、鄧中夏、瞿秋白為信仰犧牲,拋頭顱灑熱血在最好的年華……片中第一集,只有19歲的李大釗,悵然吟出:“淚灑西風獨依樓”;而在第二集中,暑假回河北老家的李大釗被問在北京干什么,他已淺笑而堅定作答:“點種!”同時,李大釗短暫一生中,留下的唯一一段活動影像,也出現在觀眾面前……
與此同時,李大釗、陳獨秀、蔡元培等知識分子,因史料細節而愈發細膩、真實。他們的傳奇性和文人風骨,也因為一句句真實言語的重述,一個個真實影像片段的挖掘,而迎風壯大。觀眾感受到了他們的熱血與儒雅并存,堅守道義與捍衛尊嚴共舉,信服之際,心生敬仰。
紀錄片探訪了全國幾十個革命活動舊址,尤其是十幾處中國共產黨早期北京革命活動舊址。在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長沙、武漢、昌黎等地實景拍攝,跟隨講述人的視角,那些歷史的發生地、百年前人們的信仰之路陳現在觀眾眼前。而在這條路上艱難前行、無怨無悔的一位位大寫的人,就在觀眾心中巋然而立。是他們讓宏大題材視野更加生動,讓紀錄片的細節與立意更加值得回味。
大型文獻紀錄片《播“火”——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生動而準確地呈現了一百年前古老中國風云激蕩的思潮流變與民族的覺醒,其體現出的文化自信,也如一?;鸱N,進一步點燃了年輕觀眾對建黨前后這段歷史的熱情。又一波學黨史的文化熱潮,正滾滾而來……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