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制片人龍亞:不管生活怎么難,我們只能盡力愛自己
家是心靈的港灣,家人是我們的希望和光。作為國內首部聚焦90后原生家庭的電視劇,華策出品,湖南衛視和芒果TV播出的《以家人之名》打破了傳統意義的“家人觀念”,重新定義了“家人”:家人不應僅限于血緣之間的聯系,愛和陪伴才是更深的羈絆。正如劇中譚松韻 飾演的李尖尖所說:“有血緣的,不一定能成為家人,但是互相珍惜,彼此愛護的人,一定可以。”
人民日報海外版刊文評價《以家人之名》“非常暖,非常善”,于人們習焉不察中挖掘了生活的美好。眾多觀眾因該劇細膩純真的情感感動落淚,稱:“世界本不溫暖,溫暖的是人心。一顆心溫暖另一顆心,世界從此少了幾個孤獨受傷的人。“
毫無疑問,《以家人之名》在這個夏天留下了蕩滌人心的印記,連續不斷的熱搜話題已證明它超高熱度之外,引發觀眾共鳴的生活鏡像投射。當我們看《以家人之名》,我們在看什么?各有答案。撥開該劇原生家庭之痛的表層,其內核其實是愛的闡釋與例證。從奇幻愛情劇《我的奇妙男友》到人氣熱劇《下一站是幸福》,再到這部引起話題熱議的《以家人之名》,制片人龍亞一直在講愛的故事,因為她相信人和人性。人是萬物的尺度。電視劇或許美好,但真實必然不完美。這個不完美帶來的爭議是大環境問題,而非刻意制造爭議。《以家人之名》只是基于她現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寄托一種信仰。生活就是有笑有淚,讓你失望又讓你充滿希望。面對人生中的“難”與“苦”,龍亞說:“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幸的人生也要努力尋找幸福的可能。”
生活就是有笑有淚,今天愛它,明天恨它
Q:《以家人之名》的創作緣起是什么?為什么想到拍這樣一部家庭成長治愈劇?
A:我們團隊拍戲一向是以當下喜好與感受出發,五年前因為我們很喜歡奇幻愛情故事,于是陸續做了《我的奇妙男友》系列,一個當時所謂“腦洞大開”的愛情故事;三年前因為生活中處處感受到了30+女性婚戀問題的世俗關注與壓力,于是我們做了一個30+也可以有另外一番可能性的姐弟戀故事——《下一站是幸福》;兩年前團隊在聊天過程中,聊到了原生家庭對各自生活的影響,身邊單親家庭的朋友在生活中受到的愛與苦,讓我們集體都很有感觸,于是就有了這個戲《以家人之名》,幾個典型的有父母缺失、父母有執念的孩子們的成長故事。
Q:無論是年代場景還是家里的布置,這部劇的細節還原度非常高,網友稱這部劇讓他們想起了小時候的時光。在制作方面,這部劇是如何做到的?
A:確定好拍攝地后,我們就去找需要呈現在畫面里的一切當年的資料。比如1999年的廈門房子風格、結構、屋內陳設的一切細節,除了從人物(性格與生活條件)出發外,都要有真實根據。另外為了空間的真實感,我們放棄了更好打光,更好拍攝的搭景方案,劇中幾個家的大小是實景比例的大小。不像一般戲,搭景會搭更大的景,以便于操作。
Q:這部劇笑中帶淚,淚中含笑,又虐又甜,讓觀眾欲罷不能,連下集預告都不放過。這種引人入勝,吸睛走心的電視劇敘事,是不是在劇本創作階段就特別強調了這個方向?
A:沒有。對于一部分人來說,生活就是有笑有淚,有甜有苦,讓你失望也會讓你充滿希望,今天愛它,明天恨它。可能這就是我們認為的生活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
Q:這部劇的戲劇動因是原生家庭之痛,近年來也有很多像《歡樂頌》《都挺好》這樣反映原生家庭問題的電視劇,反響都不錯,您怎么看原生家庭的這些問題?
A:我個人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原生家庭的問題。這個“問題”不一樣,什么樣的家庭模式、什么樣的父母性格都有可能在孩子身上映射出“好”與“不好”的性格,而“性格”這個問題,我一直覺得性格是特點,于有些地方、有些人是缺點,而有些地方、有些人又是優點。所以,不管生活怎么難,我們只能盡力愛自己。
Q:這部劇有很多爆笑又感人的名場面,這些名場面是怎么誕生的?
A:開拍前,我們都會順劇本,定好的劇本,拍攝時是不會有大的改動。導演和演員在現場會有基于劇本的即興創作。
爆款劇沒有“道”,我相信人與人性
Q:《以家人之名》收視奪冠,豆瓣開分8.5,實現了收視和口碑齊飛。您覺得這部劇如此受歡迎的原因是什么?您預料到這部劇會這么火爆嗎?這部劇想表達給觀眾的是怎樣的一種家庭觀?
A:雖然有很多客觀條件的限制,但我們很愛我們自己的作品,做得很用心,演員也很棒,我們知道應該會不錯,但這么火爆沒有特別設想過。火不火這件事很玄,有很多優秀的作品,播出時并沒有很大的關注,但依然不能否定作品的優秀。
“家庭觀”上我們真沒有想過。我們只是基于自己現有的生活經驗與感受,想寄托一種信仰——生命會自己找到出路,不幸的人生也要努力尋找幸福的可能性。
Q:您成功打造了《我的奇妙男友》《下一站是幸福》等眾多爆款,這次打造的《以家人之名》依舊熱度爆棚。您的爆款劇制作之道是什么? 從《下一站是幸福》到《以家人之名》,都是溫暖和治愈系的,這是否是您作為女性制片人的獨特視角?
A:真的沒有“道”。跟我是不是女性制片人關系不大,但和性格與喜好有關,我相信人與人性。團隊里的另一位編劇和導演是男性,在我看來,他們也很溫暖很細膩,也很尊重“人”,不管男性還是女性。
Q:您曾經接受采訪說,目前許多國產劇形式大于內容,甚至脫離生活,三觀上也會制造一些爭議,這些都不是現實中的青春,您覺得現實中的青春是怎樣的?您是怎樣在您的作品中把握尺度的?
A:每個階段的感受會不一樣,更年輕的時候看問題會自以為清晰明了,是非絕對。現階段的我不會隨便下定義與判斷,人是變化的,人性是流動的,整體我是報以正向期待的。在創作時,尺度是要遵守客觀尺度,個人感受上是希望人物盡量真實,而這個真實必然不完美。這個不完美帶來的爭議是大環境問題,并不是我們刻意制造爭議。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