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系列劇《中醫藥百說》第一季拍攝完成
近日百集系列劇《中醫藥百說》在浙江方巖影視城展開拍攝,并圓滿地完成了第一季的拍攝工作。
《中醫藥百說》第一季由張淑鈺、王泓力、陳詩穎、孟詩雨、李婭菲等主演,導演付利偉,執行導演田歌,是一部全部由8-14歲孩子出演的、介紹中醫藥文化的系列劇,第一季共十集。每一集都通過故事演繹的方式生動形象地展示每味中藥藥材的名稱由來、效用和功能,還有傳說中人們對他們的一些理解與妙用。其中一些藥材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中藥,但很少有人真正了解到這些藥材的藥源、藥性、功效等,然而這些特性特征往往決定了一種藥材的使用效果,甚至倘若利用不當,不僅不能起到治療病痛的作用,反而會起相反的作用?,F實中我們往往會認為研究藥材特性是醫生的職責,但是中醫藥作為勞動人民經驗的沉淀和積累,已經超乎其單純的醫學形式,進而轉化為一種文化形式和歷史遺產。我們對于這樣一種寶貴的中華傳統文化,應該盡所能去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去傳承和發揚;畢竟,醫學不只是醫生的事,更關乎我們每個普通人的生命健康。
中醫藥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貢獻,對世界文明進步產生了積極影響。每一味中草藥,都蘊含著一個妙趣橫生的傳說。中藥“三七”藥效由三年至七年時最為適宜,而種植少于三年的的三七卻將患有出血癥的知府幼女害死;命途凄慘的小工本因染“寒熱往來的病”而險些曝尸荒野,卻沒想到路邊的蘆葦蕩是救命的中藥“柴胡”;年過半百、體弱多病的何老頭,吃下酷似人形的藥材“何首烏”后,頭發變黑、精神旺盛……這些故事講述著中藥藥材拗口名稱背后的故事,講述著中華民族歷史上辛勤勞作人民總結的經驗教訓。正是他們的嘗試和探索,積累了豐厚的實踐經驗,傳承于后世,為當今的醫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通過孩童妙趣橫生、活靈活現的表演,將這些本無靈魂的藥材賦予生命的靈動,將中醫藥學醇厚的歷史底蘊與孩童們可愛、活潑的蓬勃朝氣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蘊藏著將文化遺產留存久遠、歷久彌新的時代創意。獨特的表現手法不僅加深了中醫藥知識在孩子們腦海中的印象,也給觀眾們留下了難得的記憶;表演的孩子們不僅了解了中醫藥材的妙用,更是通過演繹全身心地投入其中、鍛煉了自身在言語表達、理解運用、形象展示、團隊合作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故事本身具有的教育意義,不僅在于知識的簡單傳遞,更在于其包含的價值取向。例如,它教會我們“好人有好報”的道德節操,教會我們“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樂觀豁達,教會我們“以仁德行事,而不以圖利”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這對于孩子們來說,更是難得可貴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方式。
在這炎熱的天氣,作為演員的孩子們體驗了一把“不一樣”的經歷。編劇們精心地設計生動的劇情、導演耐心地給孩子們講解、服裝道具組工作人員則細心地做好輔助工作、指導老師們一遍又一遍地教孩子們表演的技巧、細節。孩子們正處于好動、好奇的年齡,新鮮的演繹場景對于他們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怎樣在這舞臺上從容不迫、應對自如,也成了一道考驗孩子們的關卡。歸根結底,演好這樣一部戲,需要的是對其內容的充分、深入的了解,這對于孩子們、指導老師們來說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也許經典文化的傳承就是需要一個這樣的過程,需要接受者沉浸其中、切身感悟,也需要傳播者耐心地、反復地陶染;在此過程中,還需要根據人群接受能力的不同而適當地對傳遞的文化進行“解碼”和“編碼”,最終達到文化知識順利傳播的目的。
在西方文化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沖擊的當下,對于中醫藥學的傳承和發揚更是至關重要,這有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進文明互鑒和民心相通、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國的科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也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獎,這是中國醫學界迄今為止獲得的最高獎項,也是中醫藥獲得的最高獎項,這無疑是對中醫藥莫大的認可與鼓勵。并且,在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的今日,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為中醫藥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撐,多學科、跨行業、海內外合作為加快中醫藥現代化發展帶來廣闊空間,我們更有方法對中醫藥技術進行現代化的傳承。但,這些都是聚焦技術上、醫學理論上的創新突破。而《中醫藥百說》就不僅做到了醫學傳承,更做到了醫德、醫道的傳承,并且通過平易近人的展示方式,從孩子抓起,薪火相傳,做到把中醫藥這一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繼承好。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