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片《足跡》熱播,重溫光影中的新中國故事
陶玉玲在上海南京路錄制《足跡》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電影頻道節目中心推出大型專題片《足跡——銀幕上的新中國故事》,該專題片通過對70年來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以嶄新的當代視角、新老影人介紹訪談、影片外景地制作地的重訪的形式,力圖勾勒新中國70年璀璨歲月的光影足跡。
經典電影背后的故事和新中國歷史交匯,成功地抓住了觀眾的眼球。在《足跡》已經播出的十集中,《英雄兒女》《羊城暗哨》《龍須溝》《英雄兒女》《橫空出世》等集在酷云實時關注度和索福瑞收視榜都列22點檔節目前列。
在將播的出專題片分集中,《人到中年》聚焦知識分子的命運,《血,總是熱的》回首工業企業改革風云歲月,《瞧這一家子》折射時代的變化,也同樣值得期待。
重溫經典 明星講述人帶領觀眾回顧老電影
《足跡》第一集《天安門》中,演員潘粵明踏上天安門城樓講述電影《天安門》《開國大典》幕后故事。專題片還請來表演藝術家田華,也是電影《天安門》中田震英原型蘇凡老師的愛人,她為觀眾解開了開國大典時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的八個大宮燈的秘密。
第二集是講“進城”的故事,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中飾演春妮的表演藝術家陶玉玲帶觀眾重回當年“好八連”的駐地,在“比當年更繁華,霓虹燈更亮了”的南京路商業街,她精神抖擻地講道:“我非常有幸在我青春最美的年華,做了一回‘南京路上好八連’的家屬”。
《足跡》的分集講述人除了田華、王曉棠、陶玉玲等表演藝術家,還有一批中青電影人參與其中。
演員張光從“龍須溝”的變化講起,舊土路到柏油路,四合院到新樓房,銀幕上的青磚黑瓦間也留存著幾代人的情感記憶;王洛勇講述那些用生命鑄就“兩彈一星”的“荒漠戰士”,李雪健老師回顧電影《橫空出世》電影拍攝動情落淚。
演員韓庚在2014年徐克導演的《智取威虎山》中飾演一位剿匪親歷者的后人,在一曲蕩氣回腸的“穿林海,跨雪原……”中將觀眾帶入了那個東北大剿匪的傳奇年代;演員葉青在鴨綠江斷橋回顧《我的戰爭》拍攝情景,并同觀眾一起走進老一輩電影人工作《英雄兒女》《上甘嶺》奮斗歲月;袁姍姍一襲華美旗袍帶領觀眾進入“反特”時代;從《白毛女》到《農奴》,秦嵐講述人民翻身得解放的歷史時刻,溫柔而又充滿力量。
演員的講述代入,拉進老電影與年輕觀眾的距離,有觀眾留言感慨:看了《足跡》講述的老電影和電影背后的故事,深深地覺得今天的好生活來之不不易,老一輩的演員演戲真有味道。
謳歌人民 從“時代記憶”轉向"時代主角"
《足跡》第一版塊“時代記憶”的十集,通過對具有重大時代節點、反映新中國各方面建設成就的經典影片的梳理與回顧,謳歌在黨的領導下新中國日新月異的變化。馬上進入的“時代主角”版塊,聚焦反映人民生活和精神風貌的影片,謳歌人民戰天斗地、自強奮斗的精神。
《人到中年》一集,值得關注。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電影始終關注著知識分子的命運,雕刻感動時代的形象。將他們愛國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和人格魅力大力弘揚。從銀幕上的肖繼業、陸文婷、蔣筑英、黃大年等知識分子群像,到現實中剛剛被授予“共和國勛章”的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科技工作者,交相輝映出新中國知識分子七十年丹心報國矢志不移的動人情懷。知識分子的風骨,支撐起民族的脊梁,鑄就大國崛起的輝煌。
《血,總是熱的》一集,獻給工業企業的改革者。 從新中國誕生前夕的工業奠基者到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先行者,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中流砥柱,工人階級用雙手開創出新中國的偉業,熱血灌溉著這片熱土,他們的鋼鐵之軀構筑成共和國的脊梁。歷史不會忘記他們,新中國的銀幕將永遠為他們歌唱。
《小字輩》一集,講述年輕人奮斗的青春。新中國幾代青年的艱苦奮斗,終于換來祖國的迅猛崛起、繁榮富強。青年人只有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與祖國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奮斗,才能創造出閃亮的青春、無悔的青春和永恒的青春。
后續的節目中,“天下第一嫂”王馥荔講述農村變革;“小猴紫”楊紫化身“小哪吒”,從孫悟空和哪吒兩個經典動畫形象的誕生窺見新中國動畫片的發展歷程;運動員出身的陶虹,再次站上《黑眼睛》中的跑道,講述新中國體育電影的發展;電影《楊善洲》中楊靜香扮演者呂一,在楊善洲的工作地云南保山大亮山林場,盤點“人民好干部”的光影呈現;王寶強在董存瑞犧牲地隆化再現《董存瑞》的經典畫面……
《足跡》由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承制,夢之藍特約播出,北京音樂產業園影棚支持。每日22:00檔,CCTV-6電影頻道《足跡》邀您一起品味銀幕上的百味人生,見證光影中的新中國故事。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