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掌聲不斷(墻內看花)
第八屆北京國際電影節閉幕式頒獎環節,不論導演、編劇、演員,致開獎辭前,都會先娓娓道來一句“我是電影人某某某”。此話說罷,臺下定會響起一陣飽滿的掌聲。整個閉幕式上除了花落各家的“天壇獎”引人矚目,這個小細節特別耐人尋味。
同樣是在閉幕式上,開獎嘉賓演員胡軍在揭曉“最佳男主角”之前,用一段誠懇的敘述介紹了坐在臺下年逾花甲的表演藝術家李雪健。話音剛落,偌大的北京雁棲湖會展中心里,所有中外觀眾自發起立鼓掌,場面令人動容。
本屆電影節,掌聲從不缺席。在持續半個月的展映活動中,遍布北京城東西南北的數十個影院里也傳出了不絕的掌聲。美國傳記電影《災難藝術家》放映時,整個巨幕影廳座無虛席,每到劇情跌宕或人物表演驚艷之處,影廳就會爆發出熱烈掌聲,更有觀眾禁不住歡呼起來。在一些藝術片展映中,如英格瑪·伯格曼《猶在鏡中》、安娜·烏魯沙《驚慌媽媽》,觀眾安靜地欣賞完影片后,也會自發鼓掌,久久不愿離開。此時,銀幕好似一方舞臺,劇中的演員和場景仿佛真實地存在于眼前,觀眾的掌聲就像是與臺上演員的親密互動。
這樣的“掌聲現象”并非常態,影院里觀眾鼓掌更不常有,不少人甚至沒等片尾字幕出現就匆匆離開。即使獲得了掌聲,也多是像《南京!南京!》之類能激發某種激烈情感的作品,那些同樣優質、情感更細膩或藝術味更濃的“溫和”影片卻少有掌聲加持。現在,影院里自發的掌聲更多了,不少觀眾在朋友圈里推薦影片時都會附上一句“看完后觀眾們都鼓起掌來”。近些年國內的影視頒獎典禮上,掌聲更響了,甚至打斷了臺上嘉賓的發言。隨掌聲一道的,還有觀眾的笑聲與眼淚,也有敬仰的目光或鼓勵的眼神。這樣的掌聲與以往不同,它不是程式化的甚至敷衍式的,而是一種共情傳達,一種對影片、影人真誠的關注和尊重。一句堅定的“我是電影人某某某”的介紹之后,觀眾們還以熱烈掌聲,一方面是對影片、影人的肯定,更重要的是給予電影人應有的尊嚴。
有人統計過,今年的奧斯卡頒獎禮上有11次全體觀眾起立鼓掌,這些掌聲送給了獲獎者、表演者和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眾所周知,“鼓掌文化”是形成奧斯卡頒獎禮氛圍的重要因素,掌聲不只簡單表達祝賀,還有對電影人精神的肯定、價值觀的認同以及對電影推動社會發展的愿景。正是這樣的掌聲,讓人們感受到了奧斯卡獎對電影從業者的尊重和激勵。
北京國際電影節的掌聲是個好的開端,如果能夠常態化,形成屬于中國電影的“鼓掌文化”,那是中國電影真正獲得了尊嚴和體認。隨著欣賞水平的提升,觀眾不會吝惜掌聲。電影人想要獲得更多掌聲,也需加倍努力,讓行業內外的掌聲拍得更響亮、更持久。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