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的盡頭是草原》專家觀摩研討會在京舉行 獲贊“敘事結構精巧,情感后勁十足”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研究員
由爾冬升執導的民族情感大片《海的盡頭是草原》,將于9月9日全國正式公映!該影片曾入圍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并為電影節隆重開幕影片,收獲觀眾、媒體、業內嘉賓一致好評,無疑成為這個秋天觀眾最值得期待的影片!
8月31日,在影片上映前夕,由中國電影評論協會、內蒙古電影集團、博納影業集團主辦,中國電影基金會鐘惦棐電影評論發展專項基金承辦的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專家觀摩研討會在京舉行。北京市文藝界、電影界等多位專家出席了研討會,圍繞即將上映的《海的盡頭是草原》展開了熱烈的研討。專家們從歷史、敘事、制作等多種角度,解讀影片的內涵及精神內核,共同回望六十多年前那段真摯動人的草原往事,銘記民族間守望相助的無私大愛。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高度評價道,《海的盡頭是草原》在同類題材的創作當中,樹立了一個新的標桿:“大寫的人,大寫的愛,存在于這個影片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段落,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個氣場,這樣的民族大愛組成了一個人間溫暖的世界。”與會專家們表示,《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創作質量、創作手法達到了新的創新高度,在類型電影中融入家國情懷,作為中國特色的電影,彰顯了民族氣概、民族風格,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新時代“文化大片”!
三千孤兒的故事是三千個故事! 片方講述創作過程:共和國往事需要傳揚
研討會上,內蒙古電影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涵介紹了這部影片的故事背景,并講述了作為第一出品方拍攝本片的創作初衷。他表示,“我們深知‘三千孤兒入內蒙’這個事件的重要性,希望讓這個歷史事件在今天,在年輕的觀眾中間盡可能得發揮它的正能量作用,我們力圖把這樣主旋律、正能量的作品,在以一種新視角,一種新的表達方式,能夠為現代的年輕的觀眾所喜歡。”
博納影業集團董事長、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出品人及總制片人于冬在介紹這部電影從籌備到拍攝再到上映的過程中,透露了更多鮮為人知的幕后制作細節。《海的盡頭是草原》的故事切入是通過一對離散的兄妹的尋親之旅,最終回望共和國60多年前艱苦但動人的歲月。他表示:“我們設計了找尋回憶的部分,需要那時的年輕一代和他們在當下的時空,表現出跟共和國每一步的成長。”橫跨數十年的真實歷史,通過銀幕用草原小家庭的視角呈現,書寫蒙漢民族團結的一段佳話。如于冬所言:“故事是三千孤兒的故事,就有三千個故事,每一個離散,每一個成長都可以拍一個故事,這個電影截取其中的一個家庭。”他還透露影片中啟用了很多非職業的內蒙古演員,并稱贊他們的本色演繹:“片中飾演百歲老額吉的奶奶,以及結婚場景里的牧民,在電影中的表演都是特別真實的反應,展現出這群草原人民最質樸的善意和博大的胸懷。”
兩個小時沒看夠! 專家贊《海的盡頭是草原》結構精彩:環環相扣、反轉引人落淚
在于冬介紹完《海的盡頭是草原》的創作細節之后,來自北京市文藝界、電影界等多位專家也對影片給予了高度評價。影片的劇情設置、人物塑造都得到專家稱贊。中國文聯原副主席、文史館館員仲呈祥表示影片兩個多小時自己卻沒看夠:“看得津津有味,整部影片做到了結構上言簡意賅,凝練節制,環環相扣、引人入勝。”更盛贊影片的風格與藝術價值:“這部影片有一種‘形神兼備’的意境,就像片名一樣表達了一種美學上的精神追求。里面很多設計別具巧思,比如小女孩的毛巾,還有草原上的馬,寄托了人的情志。”《電影藝術》雜志主編譚政表示影片敘事結構的設計非常出彩:“在前半段平穩鋪墊之后,結尾的反轉太漂亮了,導演非常認真地做了各種伏筆,最后那種沖擊非常感動。”
《文藝報》評論部主任高小立大贊影片的人物塑造:“我們能從所有的鏡頭語言里頭,看到這個小女孩心里情感的發展變化。這些語言都很簡練,但是給觀眾帶來巨大的內心沖擊。”《中國藝術報》總編輯康偉則解讀出影片故事中的哲學味道:“男主角尋親的過程,是從生命的終點向走向生命的原點;而他尋找的人物是孿生妹妹,其實也可以理解為他在尋找他自己,這樣的敘事很高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李道新贊影片的“走心”和演員的表演:“讓我有切膚之感的,是陳寶國 飾演的男主角,在結尾他采用了一種不夸張但有深度的方法,讓觀眾能夠體會到他內心深處深刻的思考。”中國電影基金會理事長張丕民表示,影片制作精良、思想精深、精益求精,令自己幾度流淚:“不僅是電影的劇情好令我感動,還從電影里看到了創作者對電影的敬畏與熱愛。”
樹立民族題材創作新標桿! 專家點贊格局: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可敬可愛的名片
影片《海的盡頭是草原》的主題立意也得到專家們的肯定與稱贊。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贊《海的盡頭是草原》為同類題材的創作樹立了全新標桿:“大寫的人,大寫的愛,存在于這個影片的每一個情節,每一個段落,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個氣場,這樣的民族大愛組成了一個人間溫暖的世界。”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尹鴻稱《海的盡頭是草原》非常具有表達厚度:“用人物命運和人物關系完成了愛和救贖的主題表達。”中國藝術研究院原副院長賈磊磊認為,影片提供了一個“對內蒙古草原或者對蒙古族的文化視覺心理的認知空間”。全國政協委員、原北京電影學院黨委書記侯光明贊嘆影片格局上的前瞻性,并贊《海的盡頭是草原》是新時代的“文化大片”:“放到某個高度上講,這部影片反映了我們優秀傳統文化的延伸和發展,‘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那是一段苦難的歷史,我們一起走過來了。”《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特別肯定了影片“真實的力量”,表示職業演員的靈動豐富和非職業演員的素樸真誠都在導演的匠心提煉下更加動人。
《當代電影》雜志社社長、主編皇甫宜川稱贊影片是對中國人銀幕形象一次成功的當代塑造:“從外在的形象到內在的精神氣質,展現了中華民族應有的風貌。”人民網文化部主任黃維被影片的細膩情感打動:“天高地闊不僅僅是形容草原的風景美,更象征著草原人的寬廣胸懷。除了跨越血緣的大愛,影片對親情、鄉土情、家國情表現得非常細膩。”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電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表示導演風格與敘事類型結合地非常融洽:“爾冬升導演延續著他自身敘事者的意志和欲望。用草原的雄渾把港片文藝味道的調性進行了提升,并將其匯入到中國宏大敘事主題里。”《中國電影報》副總編張晉鋒表示《海的盡頭是草原》“特別有后勁”,并且“打開了民族題材創作的新天地,可以成為向世界展示中國人民可信可敬可愛的形象的閃亮電影名片”。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張文娟則稱自己感受到“切切實實的驚喜”以及“治愈和釋懷”。
研討會最后,會議主持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常務副會長張衛稱電影呈現了“家庭式的國家”,表示“這種跨越民族的守望相助,是中國式的家庭才有的溫暖,全體中華兒女質樸的善良,讓14億人的國家用家的方式溫暖凝聚”。《海的盡頭是草原》的種種細節和情感,在討論和分享中發散開來,時代與民族不曾消磨掉的記憶必將銘記,民族之間守望相助的善良和暖意必將傳頌。9月9日,將與觀眾共同見證遼闊的愛如何跨越山海!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