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劇評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節日+”的新探索
在剛剛過去的清明小長假期間,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特別策劃的融媒體直播節目《大美中國詩話清明》受到廣泛熱議。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節目總長10小時,聯動全國五地、以“慢直播沉浸感受+直播間深度互動”的形式將清明節的中式追思與詩意溫情拉滿格,吸引近千萬“云驢友”醇享了一場滋養心性的云之游。
三個關鍵詞“令”“情”“節”是這場大型融媒體直播活動的核心看點。
“令”:以飛花令為線 勾連傳播中式情懷
清明不僅是節日,還是24節氣之一,而且清明節在古時逐漸合并了“上巳節”和“寒食節”。因此這個節日既充滿“春城無處不飛花”的向陽之氣,又飽含“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哀傷與追思。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邀請文化學者蒙曼、楊海崢,書法家陳昂及總臺熱播劇《人世間》中周媽媽的扮演者薩日娜做客直播間,以“大-美-中-國-詩-話-清明”等為關鍵字行“飛花令”,串聯起現場直播內容,讀美文、賞墨寶、品美食,解讀清明節獨有的中式情懷。
穿插訪談其間,嘉賓追根溯源,講述中華傳統文化的來源與流變。其中“中”字的歷史讓網友大開眼界。楊海崢教授結合總臺紀錄片《“字”從遇見你》為網友們講述了“中”字的種種奧妙。
它由象征著“旗幟”的集中、靠攏,再到“中庸”等中國人的哲學理念,其一脈相承的文化特點在全世界也是僅有的特例,讓網友們感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直播間內外、線上線下網友們因飛花令這條主線與節目刷屏相伴。嘉賓妙語連珠,詩歌誦者“聲”動悠然,古“令”今用。《大美中國詩話清明》以新媒體新形式展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讓古韻古文以鮮活靈巧的方式叩開了年輕人的心門。
“情”:跨界融合 溫情是底色
滿腹詩書的文化學者與溫暖樸實的“周媽媽”同臺;
玻璃書法網紅男孩與人氣演員讀詩同屏;
重溫總臺經典影視作品與新片新劇揭秘并行……
這些或跨界或不同形態元素的融合,全程舒展流暢,毫無違和之感,恰是溫情的內核連接起了所有的內容。無論形式如何變遷,中國人精神內蘊的傳承可以打通古與今、劇與詩、大屏與小屏。一切景語皆情語。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抓住“情”字,將劇中情延續至劇外,將古時情延續至當下,突破壁壘,創新亮點,探尋清明“節日+”的無邊光景。是一次“讓正能量成為大流量”的新拓展。
“節”:以節日為突破口 激發裂變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在10小時直播的大容量內,雜糅多樣元素,貼合節日氛圍,打造具有延續性并且體現引領力的融媒體節目新品牌,對傳統節日的大小屏融合傳播進行創新再造,形成了“節日+”傳播形態的新探索,推動人氣步步高升。
總臺聯動全國5個地方總站的7小時慢直播,帶領觀眾沉浸式飽覽春日美景,為后續的3小時移動直播蓄人氣、墊基調。
在隨后進行的3小時直播間嘉賓訪談中,穿插呈現19位影視劇演員的深情讀詩及好劇大片的重溫與新作揭秘。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以更為豐富的內涵與視角及表現形式,將傳統節日“清明”延展為技術賦能、古今文化融合、線上線下互動的“節日+”形態的新嘗試,詩詞之美、景觀之美、口腹之美及好劇大片的豐厚內蘊融會貫通,是中國傳統文化跨次元傳播的又一次成功實踐。
節目直播期間,人氣持續攀升,逾880萬人次同時在線觀看了本場直播。人民日報客戶端、央視新聞客戶端等中央及地方主流媒體,以及國際日報、News Times時代論壇報等海外媒體同步報道了此次活動。全網各平臺熱搜累計19個。截至目前,相關話題閱讀量累計超過10.6億,相關短視頻網絡播放量8978.3萬次,且正在增長中。
傳統節日延續了千年,如何把握媒體融合發展的大勢打造出不僅“火一陣”還要“一直火”的優秀節假日特別節目?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特別策劃的這場融媒體直播節目《大美中國詩話清明》,在互聯網語境下,深入整合影視劇紀錄片優勢資源,成功地賦予了傳統節日文化以新活力,以實踐定義了“節日+”形態的新操作。
《大美中國詩話清明》是2021年“清明云詩會—緬懷先烈,致敬英雄”的再升級,傳播力和影響力翻倍增長,形成了一個傳統節日策劃的特有品牌,它將成為一個“約會”機制,每年此時與網友在云中相遇。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