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文藝作品里有哪些藏不住的“中國式浪漫”?
圖為活動現場,大都版《牡丹亭》演出片段中新社記者 劉文曦 攝
執子之手,死生契闊。中國農歷元宵節適逢情人節,2022北京新聞中心2月14日舉辦主題為“歌舞翩躚慶團圓”的“雙奧之城·看典”互動展示活動,嘉賓講述藝術作品中的傳奇故事,讓觀眾在傳統文化中尋覓和體味“中國式浪漫”。
愛情是文學藝術作品永恒的主題。從古典文學到曲藝作品,從舞蹈表演到戲劇唱段,自古以來,中國的藝術家們用自己的方式書寫、詮釋、歌頌愛情,留下一個個觸動人心的浪漫故事。
400多年前,劇作家湯顯祖寫下《牡丹亭》。“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超越世俗,超越生死;如今,來自北京的北方昆曲劇院讓湯翁筆下這份纏綿至深的愛情在舞臺重現,再度感染觀眾。
北方昆曲劇院副院長曹穎介紹,昆曲被譽為“百戲之師”,已有400多年歷史,也是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明代以來,《牡丹亭》幾乎成為昆曲的代名詞。《牡丹亭》描繪了杜麗娘與柳夢梅二人之間感人深切的生死愛情,劇作者用大膽的想象、藝術的夸張和曲折離奇的戲劇情節,塑造了高度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完成了至情至性的愛情主題。
為使昆曲在當代被更多年輕群體熟知,北方昆曲劇院強調突出“青春”這一概念,在還原優雅古典的同時對原著重新解讀,打造出“大都版《牡丹亭》”,將文字辭藻激活成一幅幅如夢如幻的瑰麗景象,呈現于人前。
從文學劇本到演員選拔,從舞臺美術到校園普及,大都版《牡丹亭》采用了全新的創作方式:用帶入式的“墊場”使首次觀演的人們對昆曲有初步認識;選擇“80后”“90后”的年輕演員主演,吸引青年觀眾走進劇場;與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合作舞美設計,在舞臺上打造出“流動的畫”;將舞臺搬上課堂,讓更多學生喜歡甚至學習昆曲……當“愛的教育”課程與傳統曲藝攜手走進校園,曹穎表示,昆曲讓更多孩子培養欣賞美、領悟美的能力。
圖為活動現場,大都版《牡丹亭》演出片段中新社記者 劉文曦 攝
談到中國古典文學中的愛情,不得不提《紅樓夢》。北京舞蹈家協會副主席劉震稱,《紅樓夢》常以影視、戲曲等方式走進人們的文化生活,而舞劇《曹雪芹》首次用舞蹈這一藝術形式表現曹雪芹的一生,向世人揭開這部文學巨作背后的創作故事。
內容呈現上,舞劇《曹雪芹》更多從他的情感經歷走進他的心靈、思想,帶領觀眾和曹雪芹一起感受《紅樓夢》的浪漫純粹。
舞劇《曹雪芹》中有許多傳遞情感的肢體表達。劉震提到,劇中有一幕是曹雪芹和愛人在鏡框后的樓梯上共舞。這一創新呈現讓觀眾感受到空靈的愛情,鏡框則讓人聯想到《紅樓夢》的“鏡中花”;在另外一幕中,天上的月光打在地面,兩位演員在光圈中跳舞,自然讓人產生“水中月”的遐想——鏡花水月,正是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的內心寫照。
在各種類型的愛情作品中,有的用驚鴻一瞥“驚艷”時光,有的用念念不忘“溫柔”歲月。《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中,作者納蘭性德用“人生若只如初見”追憶愛情在初見剎那的怦然心動。劉震表示,納蘭性德對感情的執著從他為亡妻寫作的多部悼亡詞中可見一斑。也正是被這份癡情打動,劉震創作出了舞劇《人生若只如初見》。
在這部作品中,他將這份歷久彌新的驚艷從愛情延伸到友情和家國之情,詮釋出人們為情甘愿堅守一生的執著。
“‘人生若只如初見’里包含了太多內涵,每個人都對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劉震稱,在舞劇最后,納蘭性德的妻子盧氏蕩著秋千出現,是這部作品“還”給納蘭性德的圓滿愛情,也是主創帶給觀眾最為純粹的浪漫禮物。
文/徐婧 杜燕
評論
- 評論加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