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史詩的藝術重現——評電視劇《香山葉正紅》
電視劇《香山葉正紅》以全國解放前夕,
《香山葉正紅》從黨的七屆二中全會開始到開國大典結束,時間跨度雖然只有半年,但卻從政治、軍事、經濟、外交、文化各層面表現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對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的謀劃、設計和建構。電視劇第一場戲,北平剛剛解放,毛主席與西柏坡老鄉坐在一起看演出、言語甚歡,將中國共產黨與人民之間的魚水關系形象地呈現在觀眾面前,確立了全劇的主題和基調。“人民”在這部電視劇中,通過眾多的普通百姓、士兵形象出現在歷史大舞臺上。“人民”就像一面鏡子,時刻提醒著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如何作答人民給出的考卷。用毛主席在劇中的臺詞來說,解放全中國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能不能經得住執政的“大考”,讓人民滿意、讓人民幸福、讓人民過上更加自由平等的生活,是對中國共產黨的最大考驗。這部電視劇,全方位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在偉大轉折時期對這一考卷的作答,無論是對黨和軍隊的嚴格要求和全面教育,還是對外交獨立、經濟民生、社會安全的殫精竭慮,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執政黨所體現出來的正義性、人民性和先進性。
作為一部電視劇,“香山”不是對歷史的圖解,正如導演巴特爾在談到該劇的創作體會時所說,在藝術上努力做到讓過去的歷史成為“正在進行時”,而“正在進行時”則首先體現為鮮活的人物塑造。眾多的偉人形象,從歷史教科書中被激活,毛澤東的文韜武略、
值得一提的是,該劇最重大的突破,是濃墨重彩地呈現了眾多第一代領導人在腥風血雨中所結成的戰斗友誼。那種戰友、朋友、親人之間的情感,從第一集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他們會前的相逢相遇場面中,就通過彼此的問候、關懷、調侃的各種細節呈現出來;劇中“五大書記”關于圖書助理員的玩笑,朱德邀請各路會師大將打牙祭的情景,既是戰友之情的表達,也有一種“王師北定中原時”的五味雜陳。劇中,鄧小平、陳毅等人物的言談舉止都既有該人物的生動性,又體現了人物在戰爭歲月中所形成的特有的理解、信任。劇中還通過警衛戰士、秘書、進步青年、百姓的視角,使這些“偉人”的偉大性與平凡性更加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得他們的友誼體現出了真正的“人民性”。“戰友情”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使這部電視劇具有了獨特的感染力。
劇中歷史人物的生動性是通過大量真實的歷史事件呈現給觀眾的。全劇圍繞進京、和談、渡江、經濟建設、籌備召開政協、開國大典等歷史事件展開。劇中有諜戰元素,但不是人為虛構的而是來自于真實的歷史。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會面對國民黨、西方國家的破壞,《香山葉正紅》雖然沒有采用諜戰類型劇的模式,但仍然體現出歷史本身的戲劇性和緊張感;劇中也有商戰元素,但不是人為的商戰而是來自上海曾經發生的“人民解放軍進上海,人民幣也要進上海”的歷史事實。與此同時,本劇再現了國旗國徽國歌,甚至是定都北京的全過程。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毛澤東對選舉他成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少一票的反應,也在劇中得到充分的展現。劇中重現了美國大使司徒雷登最后離開中國,毛澤東撰寫著名文章《別了,司徒雷登》的場景;開國大典前夕,中國人民解放軍從東交民巷走過,結束了晚清以來外國人在此設立禁區的歷史……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事件都在劇中得到了“在場”表達。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時代主題、新中國誕生之路的藝術再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人群體形象的生動塑造、具有歷史質感和生活質感的精良制作,共同奠定了這部電視劇的史詩品格,為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樹立了標桿。撫今追昔,我們依然在趕考路上,新時代的考卷需要我們繼續作答,等待人民的閱卷。這正是本劇的現實意義所在。(尹鴻 清華大學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相關資訊
評論
- 評論加載中...